*《我的美國舅舅》My American Uncle(1980)
我們是無意識的控制自己的行為,還是從各種機制中訓練出我們的行為,那些從白老鼠身上實驗出來的經驗機制、控制機制、懲罰機制和逃避機制等,是不是也可以一一應證在我們身上,電影裡提到最重要的一點是「感情是否也可以是一種科學?」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以兩男一女的現實生活和老鼠實驗及老電影相互呼應,讓我們看到人類的行為就像白老鼠一樣,因為自身的處境作出反應,然後從各種機制中置入最適合我們的行為模式,而我們都被環境訓練成會走迷宮的白老鼠和會尋找松露的山豬。
而在電影裡不斷提到卻始終不曾出現的美國舅舅,究竟是欺騙自己的謊言還是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真相。
*《危險關係之瓦爾蒙》Valmont(1989)
透過書信往來傳遞了訊息也傳遞了男女之間複雜的情感面向,讓劇情在每一次的書信往來中有了不同的轉折與發展,看當時的柯林弗斯Colin Firth和安妮特班寧Annette Bening如何詮釋彼此之間的危險關係。
*《媽媽與妓女》The Mother and The Whore(1973)
很多關於男女對於性和愛情觀的直率對白,抑或是無法解釋自己的矛盾對白,電影裡的場景幾乎都在房間與咖啡廳之間徘徊,然後他們透過電話將關係串連,透過言語和性得到自由與解放。
*《幻影枕邊書》The Inner Life of Martin Frost(2007)
我覺得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小說比電影好看很多,而且不知道為什麼這一部看的很消極,就是不太會在乎背後有人踢你椅背然後看到某些段落還放聲大笑的那種消極,回想起來我已經忘記電影到底在演些什麼,只記得有一個很像班史提勒Ben Stiller的演員一直出現在門口。
不過有一點很有趣,那個像Ben Stiller的演員在電影裡說他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好像是為了想當作家所以利用其它時間寫作,然後作家就跟他說所以你等於過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大概是這樣的意思吧。
看過Paul Auster的小說和電影,也讓我有了看一個人過了兩種不同人生的錯覺,但我喜歡的是小說世界的這個人生。
*《極樂大餐》The Big Feast / La Grande Bouffe(1973)
分別為廚師、機長、法官和電視製作人的四名中年男子,彼此相約在豪宅中追求極致的享樂,以滿足本身慾望後趨向死亡,就是不斷的吃到撐死為止,自從進入豪宅後就完全解放的女老師好搶眼,電影看到一半就飽了,看完電影後還會不太想吃東西。
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好的廚師可以變成外科醫生。」
*《流離家族》Desengagement(2007)
導演透過一個家庭的相聚分離,呈現出因為政治不穩定所帶來的問題,還有每個人在所處的自身環境下性格情緒的截然不同,當飾演Ana的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在法國的家中,甚至在父親過世後,都可以戲謔嘻笑的帶過一切,但當她隨著弟弟Uli返回以色列加薩走廊尋找自己二十年前拋棄的女兒時,一切又變得真實,只留下眼淚和分離。
看完2011國民戲院影展 - 「禁忌的遊戲」,期待「2011金馬影展」。
Friday, October 21, 2011
2011國民戲院影展 - 「禁忌的遊戲Jeux interdits」
postlabels: 電影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4 comments:
我覺得那個長的像Ben Stiller的演員其實也有點像奈沙馬蘭耶...然後女主角長的像不好看的奧黛莉朵杜+茱麗葉畢諾許(我們整個不知道再看甚麼重點...@_@")
因為這部電影容易使人陷入分心狀態...@_@!
那個有嘴巴的海報好棒!
很有《恐怖洛基秀》的Fu!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