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2, 2012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 Charlie Kaufman(2008)


由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自編自導,一部如夢境般充滿魔幻的超現實電影《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探討的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和困境,家庭、病痛、孤獨、愛情與死亡,即使人生如戲劇般排演,依舊無法克服內心自我的真實情感。

電影從收音機傳出一位小女孩哼唱一首關於死亡的歌曲開始,然後聊到為什麼很多人總是在秋天創作這件事,九月是秋天的開端也是憂鬱的月份,所有的植物都開始凋謝,或許因為如此所以一切都顯得特別美,也或許因為凋謝所以一切都能重新開始。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一位劇場導演凱登Caden,他在面對家庭、愛情和健康時,都遇到難以跨越的瓶頸,所以他決定運用獲得的麥克阿瑟獎金來創作一齣戲,把真正的自我放進作品中,於是他在曼哈頓的一座倉庫裡搭建了紐約的縮影模型,並找來一批演員來呈現他的真實人生。

Caden每天會給劇場人員一張小紙條,上面會寫著當天發生的事,收到紙條的人馬上就要進入紙條中的情境,像是「你宿醉」、「一切不再重要」或是「你一直保持緘默」之類的,而Caden卻是充滿無奈又有點諷刺的不斷從電腦螢幕、電視畫面和街邊的看板投射出自己的生活狀態。

Caden的女兒奧麗薇Olive對於Caden來說似乎沒有因為時間的流動而改變,她離開Caden時是四歲,在Caden心中她就永遠是四歲,即使Olive長大以不同的樣貌出現,Caden也能在任何情況下認出她來,唯一成長的是Olive四歲離開時留下的日記,裡面的文字未曾停止的一直寫下去,而凋謝的花朵對Olive來說,就如同死亡。


凱瑟琳基納Catherine Keener飾演Caden的前妻愛黛兒Adele,是一位微型藝術創作者,她期望女兒Olive的出生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改變,可是並沒有,所以在心理醫生和Caden面前她坦白自己有過希望Caden死亡的念頭,不久之後她就帶著Olive離開了Caden。


蜜雪兒威廉絲Michelle Williams飾演劇場演員克萊兒Claire,她就像真實生活的演員一樣,總是覺得自己的戲演得不好,又渴望得到具有挑戰性的角色,只要談論到和戲劇相關的話題時,整個人就變得很不一樣,徹底反映演員對於自我要求的期望,我覺得Michelle Williamsy很漂亮,是一個越看越會讓人喜歡的演員。


莎曼珊莫頓Samantha Morton飾演的海瑟Hazel買下一間到處是火的房子,然後像一般人一樣正常的住在裡面,所以只要是出現在Hazel家中的場景就濃煙密佈的很詭異,而她選擇這棟房子就好像選擇了自己將來的死亡方式,就像房屋銷售員說的「選擇死法是一項重大決定」。


琥珀戴維絲Hope Davis飾演的心理醫師在飛機上試圖引誘Caden失敗,當心理醫師坐回座位,而Caden繼續讀著心理醫師出版的書時,裡面的文字卻轉為心理醫師當下的不滿感受,她拒絕讓Caden繼續讀她的書,並決定讓這本書在此刻結束,接下來的每一頁都是空白。


湯姆努農Tom Noonan飾演一個跟蹤了Caden二十年的人,在一次演員甄選中他終於有機會在戲內扮演Caden,而他應該愛上戲內的Hazel,他卻愛上戲外的Hazel,導致他無法接受戲外的Caden和戲外的Hazel相愛,當他在詮釋一場Caden企圖自殺卻沒有成功的戲碼時,卻因自我的情感投入而選擇真的自殺。


黛安薇絲特Dianne Wiest飾演的是劇場清潔工演員艾倫Ellen,因為扮演Caden的山米Sammy自殺,所以她主動提議要扮演Caden,於是Caden就自然而然的扮演起Ellen,不但接收了Ellen的清潔工角色,也接收了Ellen的夢境,然後開始聽從Ellen的指示完成所有動作,最後當Ellen夢境中的母親出現,Caden說:「我現在知道戲該怎麼演了...」話還沒說完就接收到「死亡」。


電影探討的是關於死亡,不論是Caden從報紙上讀到某人死亡的消息,還是飛機上坐在他身旁的老人告訴他「死亡比你想像更早來臨」,甚至是身邊重要的人一個接著一個死去,就連Caden在創作一齣戲時也對劇場演員這麼說:「每個人都會逐漸死亡,即使現在暫時存活,我們都知道我們會死去,我們都暗自相信我們不會。」

當Caden說:「我現在知道戲該怎麼演了,世界上有將近一千三百萬人,妳能想像有多少人嗎?當中沒人是臨時演員,大家在自己的故事裡都是主角,大家都應受重視。」也許這樣一段情境結束,相同的情境又會由演員立刻上演,甚至在同一個空間裡扮演起對方的角色,即使演員會忘詞、會違規進入戲劇空間,還是導演會告訴演員該怎麼走路、該怎麼起爭執,他們扮演的都是Caden生活中會出現的任何一個人。

在Charlie Kaufman鏡頭下有許多戲中戲又戲中戲的橋段,如果分清楚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一切會變得很有意思,即使戲中演員因個人情感在真實與虛幻重疊交錯下相互影響,讓戲外與戲內變得曖昧模糊,反而更加映證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道理,有些安排雖然看似荒繆,但真實人生有時就如同馮內果Vonnegut筆下的人物一樣,也很荒繆。

我很喜歡Ellen在形容Caden的人生時的某一段文字,「活在半虛構的世界,介於靜止和反靜止,時間則是集中、年代混淆。」就像電影裡出現的時間一樣,剛開始收音機上的時間從七點四十四分跳到七點四十五分,在最後的時間又從七點四十三分跳到七點四十四分,而塗鴉牆上的時間則是停留在七點四十六分,非常耐人尋味。

以藝術創作來探討死亡,當我們意識到死亡帶給我們的影響和改變時,人生所有的細節似乎變得一點都不重要,每個人經歷的過程其實都一樣,我們可以是戲中的任何一個角色,也可以什麼都不是,但在生命和人生的重要階段,我們都會回想過去的美好,會悔恨未完成的事,會期待夢境的實現,會對自己感到困惑。

4 comments:

rabbit44 said...

哇!你龍年的長篇鉅獻!!是在暗示2012年的發文都要像這樣的看齊嗎!!

BTW這片我買了好久都還沒看.....orz

Kate Lee said...

這種「長篇鉅獻」只能偶爾來一篇,主要也是因為電影裡的很多部分都值得提一下!

何天霸 said...

坦白說這部當時讓我看得昏昏欲睡
因為不是很喜歡Kaufman那種太超然的表達方式
不然以往他專職編劇時的作品,都還不錯
但沒想到Michelle Williams也有演,我也很喜歡她
特別推薦她後來跟Ryan合作的作品Blue Valentine
相當精采細膩

Kate Lee said...

Synecdoche, New York的劇本我很喜歡,但Charlie Kaufman的敘事手法的確是會讓人有點想睡。

謝謝推薦Blue Valentine,這也是我很想看的一部電影,因為Ryan Gosling和Michelle Williams的組合我很喜歡。